目录

在裁员潮的背景下,如果做好这几个准备也许你就不需要恐慌

前几天看到朋友做的一期抖音视频,在讲最近一段时间国际上不少科技公司都在进行裁员,视频的收看量蛮高,下面的留言者也很多。从留言的内容看,除了感慨现在科技企业业务衰退,隐隐中都还有一股悲观的情绪存在。

大概上网搜索了一下,最近一段时间科技公司的裁员信息:

  • FaceBook的母公司Meta计划裁员约11000人,占员工总数13%。被裁员工将获得16周的工资,每工作一年再增加两周,以及六个月的健康保险。
  • Twitter在被马斯克以440亿美元收购后,计划裁员大约3700人,占员工总数50%。被裁撤员工将获得三个月的遣散费。
  • Lyft裁员约700人,占员工总数13%。被裁员工将获得10周的工资、到4月底的医疗保险、在11月20日的归属日加速股权归属和招聘援助。工作超过四年的员工还将获得额外的四个星期的工资。
  • Stripe(在线支付巨头)裁员约1100人,占员工总数14%。被裁员工将获得14周的工资,以及相当于六个月现有医疗保险费或医疗保健续费的现金等价物。
  • Coinbase裁员约1100人,占全职员工总数18%。被裁员工将获得14周的遣散费,工作超过一年,每年额外获得2周的遣散费,以及四个月的COBRA健康保险,并在全球获得了四个月的心理健康支持。
  • Shopify裁员约1000人,占全球员工总数10%。被裁员工将获得16周的遣散费,在公司每任职一年增加一周。
  • Netflix裁员约450人。
  • 微软据传裁员不到1000人,占员工总数不足1%。
  • Snap裁员1000多人,占员工总数20%。
  • 特斯拉裁员10%。
  • 亚马逊也计划开始裁员,据报道规模可能达到1万人。

而国内的知名科技企业,如腾讯、百度、携程、字节跳动、滴滴等从2020年开始也传出各种裁员的消息。如此高比例的裁员报道,让人不禁会产生许多问题。

  • 互联网公司到底需要多少技术员工?为什么如此大比例的裁员,并没有影响到这些APP或网站的正常运营?
  • 如此大规模、大比例的裁员,是不是这个行业不行了?还有必要继续在这个行业内努力吗?
  • 是否有办法积极面对这样的裁员?如何能减轻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受到裁员的影响?

互联网公司到底需要多少技术员工?

互联网项目的特性:每个单一项目开发并不需要很多员工,一个精干的工程师团队就可以维护。

在许多公司初创阶段,新项目开始之初,大多只需要几名核心技术人员就可以完成开发,以及上线运营的工作。

FaceBook收购Instagram时,Instagram的用户数量有3亿,但只有13个员工。Telegram 有7亿活跃用户,员工人数在500人至1000人之间。Whatsapp 有20亿用户,员工数量是105人。

一款面向普通个人用户的应用APP,初始阶段可能只需要5,6名技术开发人员就可以开发完成。之后应用APP上线开始运营,用户数量逐渐增加。

应用APP的系统设计如果得当,在达到某个用户数数量级之前,运营团队通过增加硬件设备就可以满足业务增长需求。所以应用APP开发和运营的一段比较长时间内,往往公司的规模和技术员工人数都是非常精简的。

如果应用APP获得市场认可,用户数开始快速激增,通过增加硬件设备数量已经无法满足业务需要,应用APP的改版升级就进入公司开发计划中。这时公司一般也已经开始有盈利收入或变得很容易获得融资,新应用APP升级开发,往往也会引入新技术、新开发语言、新系统架构。

为一个盈利的业务项目开发新版本,公司都会更倾向于招聘新的员工、组建新的团队,而旧团队则继续维持旧系统的运营开发,直到新应用APP开发完成并稳定上线。出现人员冗余也就变得不可避免。

当业务出现萎缩,公司资金紧张时,收缩人员开销,裁撤大量冗余人员,就变成最先被考虑的方法。这些被裁撤的冗余人员,基本是应用版本升级更替开发时招聘和留任的员工,所以最新版本应用APP能保证正常运行,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
如此大规模裁员,是行业不行了吗?

如果只是看最近几年的行业形势,得出互联网出现衰退的结论是正确的。但是如果把时间跨度拉长,就会发现其实互联网公司的发展也是有周期的,每次周期中,波峰企业大发展,大量招聘员工,波谷业务收缩,大规模裁员。

我1999年大学毕业,2000年进入互联网企业从事技术开发。那一年腾讯、阿里巴巴、百度都成立不久,三大门户网站搜狐、新浪、网易在美国上市。从1995年起步的互联网,泡沫在美国开始破裂,大量公司市值断崖式下跌甚至关门歇业,大批程序员被裁员。

2004年之后开始有大量被称为Web 2.0的科技企业诞生,新技术被引入,新的应用形式被设计和开发出来,科技企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又再次扩张。在之后的十多年间,不论其他行业如何起起伏伏,互联网行业都不断在发现新的业务方向,不断用技术服务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
从2020年后,行业似乎又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,互联网企业的营收再次出现大幅减缓,企业大比例裁员的情况陆续出现。但是只要有还未被互联网技术渗入的行业存在,向其他行业扩张就会继续。有业务扩展,就会有新的需求出现,也就必然会继续招聘人员。

如何面对裁员周期?如何减轻家庭和生活受到的影响?

既然行业发展有必然的周期规律,就必须要思考如何面对周期性的招聘和裁员。一些我的经验和方法,希望能有参考价值。

不要过于超前消费

经济向好时,工作稳定,升职加薪空间大。人们往往会偏乐观,会选择提前消费、减少存款比例,一般会建议家庭储备满足3-6个月生活开支的流动资金。

实际更稳妥地考虑,应该把存储的流动资金,提升到满足家庭生活1-3年开销所需。如此一旦出现失业,家庭收入归零,也不用急于找寻工作,而只要耐心等待下一次上升周期的到来就好。

学习新的技能

每次互联网公司由裁员转换为扩大招聘岗位,总是在因为发现新的业务方向,或者是有新技术引入时。

关注行业内的技术方向,学习新的知识,也是在被裁员失业后最好的自我提升方式。

学会自我营销,建立被动收入资产

我们在公司内部努力工作,寻求升职加薪的机会,所获得的个人品牌声誉也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。即使能成为公司核心业务的核心人员,一旦公司出现关闭歇业状况,失业也是在所难免的。这些仅限于公司内部的个人声誉,在新的求职应聘中,很少能成为提升应聘成功率的加分项。

而通过自我营销,建立起的不依附于所在公司的个人品牌。因为在行业内的知名度,就会在应聘新的公司时,让招聘企业对你刮目相看,大大提升应聘成功率。

自我营销的方式有许多,例如:建立个人公众号,撰写文章。建立个人视频号,分享技术心得。编写技术相关的图书,发行出版。参与开源项目,为开源社区做贡献。

这些自我营销的方式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,不会一蹴而就,只有在职业稳定期时就开始尝试经营,才能在职业出现波动时产生有益的帮助。并且从许多成功的例证看,这些自我营销的产出,往往也是“被动收入”资产项,在失业时带来持续的现金收入,缓解家庭生活支出压力。


总之,近两年科技公司的大裁员,看似如滔天巨浪汹涌而来,每个深陷其中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。但是相信周期是存在的,继续努力提升自己,等待这一轮调整期的结束,才是应对的最好办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