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
周末晴朗天空下在黄浦江畔的15公里徒步旅行

上周六,立冬节气过后的第一个周末,天气预报当日天气睛朗,最高温度是27度。虽然上海平均入冬时间是在每年的12月初,但是往常11月气温大概也只有18-12度。像这样暖意融融,有些类似初夏的感觉天气却是非常少见的。

为了不辜负这样的好天气,我们决定去徒步,起点从中环下的济阳路华夏西路开始,一直向西到“鳗鲡嘴滨江绿地”,然后左转折向南。沿着休闲绿道再一直走到现在的绿道的最南端(徐浦大桥下的南墙)。到达南墙折返后,从终点广场到沿江公路,右转向南走到徐浦大桥下,在左转向东,就可以走回到济阳路三林路了。大概全程15公里。

起点

我们徒步的起点是济阳路华夏西路,上面是一座立交桥,东西走向的华夏西路,上面是中环高架;南北走向济阳路,上面是南北高架延伸段。

曾经南北高架从卢浦大桥横跨黄浦江后,很快就连接地面道路。随着外环外浦江镇居民区的增多,以及前滩地区的开发,每天去中环和上南北高架过江车辆造成济阳路上车辆严重拥堵。

为了改善道路通行状况,2018年济阳路快速化改造开工建设,2021年初全线完工通车,完工后南北高架一直延伸到林恒路。

我们从高架下的人行横道穿过济阳路,继续向西。经过的第一个路口是东育路,如果在东育路右转,一直向北,很快就会达到开业满一年的“前滩太古里”,那里一度曾称为上海老年人的网红打开点。工作日里,“前滩太古里”整个商业区都被打卡拍照的阿姨们占领了。

继续向前,右手边隔着一大片绿地,快要完工的是“上海纽约大学(前滩校区)”。这个校区原本今年就会启动,却因为上半年上海疫情的影响,建设工作滞后,启用时间预计延迟到2023年春季。

地面道路进入中环前的最后一个十字路口是耀龙路,前滩地区开发前,这条道路上的车辆寥寥,是许多新手司机的练车地。而现在已经成为一条主干道,连接着中环上中路隧道,早晚高峰时还会出现不短的拥堵车辆。

法华学问寺

穿过“耀华路”,沿着华夏西路辅路继续向西,就会看到一座寺庙。

以前每次乘坐公交车从浦东经过中环上中路隧道去浦西时,总会看到辅道上有一块立牌,上面写着“法华学问寺”。当时就比较好奇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寺院,竟然会修建在中环快速路的入口旁。

1997年10月,寺院选址于浦东三林镇沿浦路乌泥泾庙内,并改名为“法华学问寺”。“法华”起自佛教天台宗主要经典《妙法莲华经》,以莲花比喻妙法之微妙甚深,实际上宣示寺院以天台法华为宗;“学问寺”则表明寺院的性质:以文化为弘法,以研究为主,促进交流。据说“学问寺”之称始于宋代,重在对佛教文化的研究,既是寺院宗旨,也是佛教特色。

2000年,浦东法华学问寺正式诞生。与此同时,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,乌泥泾庙地块被划入世博用地,法华学问寺面临重新动迁,为此寺院屡更选址,2004年前后方落定临浦佳地现址。

2010年5月将新的法华学问寺新建并正式对外开放,同时作为上海离世博会最近的佛寺成为世博接待寺院之一。

寺院的香火似乎并不旺盛,之前几次经过,从外面看,寺院停车场上只是停着少许的车辆。周六那天,我们经过时,似乎寺院的大门也没有打开。寺门前的广场上,是一尊尊佛雕塑石像,只有一个人非常虔诚的,对着每一尊塑像行礼。

路边停车场

法华学问寺的西侧,是2020年10月1日对外开放的前滩体育公园,其中户外有网球场、篮球场等体育设施,室内有健身室、兵乓球、高尔夫、咖啡厅、餐厅和面积约700平方米的游乐场。

周六我们经过时,其中两片绿草茵茵的足球场上正在进行八人制足球赛。我们驻足观看了一会,虽然球场上球员的技术一般,但是比赛双方球员的服装却很统一,还配有身穿黑色运动衣的主裁和两名执旗边裁,甚至现场还有摄像师摄像。远远看去,球场上踢球的都是男生,而两片场地上的6位裁判却似乎都是扎着马尾的女生。我和老婆一边远观比赛,一边猜测也许裁判员和摄像设备是球场经营者提供的额外服务。

沿着华夏西路辅路继续向西,路边开始有车辆停靠,并且一直延续到道路尽头。这里原本与前滩大道连通,后来在拆迁工程完工后,道路尽头却被封闭起来,变成了一条断头路。可能是因为没有监控探头的缘故,这里现在变成一个免费的路边停车场,许多去前滩公园的车主都把车停在这里。

前滩公园附近的各处停车场,最初每小时收费4元,后来随着游客越来越多,停车费开始上涨,逐步由5元,7元,涨到现在的10元每小时。目前应该只有耀体路北侧,东方体育中心的停车场还保持5元每小时的停车费。

鳗鲡嘴滨江绿地

穿过这片停车场,继续向西,我们就进入“鳗鲡嘴滨江绿地”。入口处的建筑是由曾经的水泥厂旧建筑改造而成,被称为“星光驿站”。

“星光驿站”与黄浦江之间是一片地势起伏的绿地,往常周末时,绿地地势较高且平坦的地方,会扎满各式各样,色彩斑斓的帐篷和天幕。露营的大人和小孩子喜欢从坡顶冲下去,在草坪上踢球嬉戏。

最近草坪进入冬季养护期,整个都被用长绳围起来,由保安人员巡逻值守,不再允许游客进入。于是许多人就在围绕草坪的水泥地面上继续铺设帐篷和天幕,只为能稍稍亲近一些大自然的绿色。

进入”鳗鲡嘴滨江绿地“后,我们就沿着沿江绿道,左转向南继续徒步前进。

无处不在的露营和带娃奶爸

向南沿着沿江绿道,会经过”三林北港桥“和”21号望江驿“。沿途只要是稍稍远离主路的地方,就会有人搭建帐篷和天幕露营,或者是一对夫妻带着自己的孩子,或者是3,4对夫妻带着小朋友的家庭聚会。道路上也还会遇到许多家庭,拉着露营车,寻找可以再搭建露营的地方。

当我们走上“三林北港桥”时,右侧下桥处一块相对封闭草地旁,两个家庭一起的露营引起了我们的注意。这是两位父亲,带着5个孩子,最小的一个孩子还在襁褓中,被一位父亲抱在怀里。

他们在两根路灯灯柱上拴了一根扁带,估计之前曾经有人在上面练习走扁带。扁带的长度很长,架设的高度却不高,小朋友在草地上奔跑时,似乎忘记了扁带的存在,其中一个就被扁带绊倒在地。摔倒后,小朋友似乎有些头蒙,躺在地上半天没有起来。两位父亲都在小朋友不远的地方,但是没有人上去扶他,似乎只是在鼓励他自己站起来。

三林轮渡站

经过“21号望江驿”继续向南,就到了“三林轮渡站”。“三林轮渡站”是“三港线”浦东端的轮渡码头,浦西端是“港口轮渡站”。曾经徐浦大桥和南浦大桥之间有多条轮渡航线,其中有些是随着前滩、后滩的开发陆续停航,另一些则是为世博会而开通,也因为世博会的结束而停航。

从百度全景里查看街景,会看到2017年和2013年这里的道路景象。当时还未建设沿江绿道,轮渡站出口南侧的道路被一堵围墙封闭着,北侧则是一个工厂的厂区围墙。后来的沿江绿道建设,北侧将工厂围墙内移,工厂的一座红砖4层小楼显露出来,工厂大门上的门牌号和厂名都已经没有了踪迹。从工厂紧闭的大门向里望去,绿树成荫,显得非常幽静神秘,许多下船后的游客会在那里拍照。

现在的“三港线”因为浦东端非常偏僻,每天早晚只会有需要上下班的电动自行车摆渡到对岸。只有周末时,才会有大量的市民游客乘坐轮渡渡江来沿江绿道徒步或骑行。我们经过时正好有一班轮渡到达,大量自行车从轮渡上下来。许多人可能是第一次,找不到方向,结果在轮渡站的十字路口,还产生了小小的拥堵。

22号望江驿和终点广场

经过“三林轮渡站”继续向南,很快就会走到新建的“三林塘港桥”。因为三林塘港周边有很多建筑,空间较为局促,不能给桥提供足够的引桥长度,所以“三林塘港桥”的桥身被设计成“S”型。

跨过“三林塘港桥”后,向南会转过一个90度的直角弯,然后就会看到目前整个黄浦江休闲步道东岸最南端的“22号望江驿”。这座望江驿旁的广场叫做“终点广场”,意为休闲步道的终点,但是有传闻休闲步道还会继续向南一直延伸到闵浦大桥,如果真的实现,也许终点广场就需要更名了。

因为“22号望江驿”是休闲步道东岸南端最后一座望江驿,所以许多从“南墙”折返回来的游客和运动者都会选择在这里休息休整。有时遇到人流量大,望江驿旁的自行车停车区,会停满各种款式的自行车,许多车把上还会悬挂着骑手的头盔、护膝等护具。而望江驿外和终点广场的座椅上也会坐满休息的人。

南墙

“终点广场”其实并不是休闲步道真正的终点,沿着步道或跟随人流继续向南前进,右转再左转之后,就会看到真正的终点“南墙”。

曾经的南墙,其实只是一堵破旧的水泥墙,封堵住人们前行的道路。这堵水泥墙上,只是被人随意喷涂了各种图案和文字,其中一句是“不撞南墙不回头”,“南墙”也因此得名。那个时候徒步、跑步或骑行的人们到这里后,都会用手去触碰一下南墙,意思是撞南墙就可以回头了。

现在南墙则被精美的壁画覆盖着,这次画面中的内容是一条道路继续向南延伸下去。因为害怕大量人员触摸画面会导致损坏,现在的南墙前有一道隔离栅栏,把人们和南墙远远地隔开。大家都只能在南墙前背对着它合影留念,这样慢慢形成习惯,“南墙"也变成一个网红打卡点了。

在“南墙”的东侧,隔着围墙,有几座工厂废弃的大型厂房,好几次我们从那里走过时,都在想如果把这些废旧厂房改造成密室逃脱的场馆,应该也是非常带感的。

三林楔形绿地

从“南墙”折返后,我们回到终点广场,在终点广场的东侧有一个出口,出口外是“沿江公路”。“沿江公路”是一条没有什么监控的小路,周末许多司机也会把车停靠在路边,然后用露营车拉着露营装备去黄浦江边露营。

在沿江公路上右转,我们向南走到徐浦大桥下,再左转向东就可以一直走回到济阳路。

沿江路以东,徐浦大桥以北,中环华夏西路以南,济阳路以西,这个片区被定义为“三林楔形绿地”。绿地东侧片区,靠近济阳路部分作为保障性住房开发基地,已经有多个小区建设完成,其中一些也已经有居民入住。

绿地西侧片区现在还被围墙包裹着,时不时有大型渣土车驶进驶出。从网络查到的规划图,似乎将建设大片的林地,并有体育设施以及海派风貌小镇,只是不知最终建成需要多少时间了。

最后当我们走回到济阳路上时,15公里的距离,徒步耗时3小时。


开始准备写这篇徒步游记时,就计划不添加任何的图片。现在虽然已经是读图时代,一图顶千字,但是我想试试自己对文字的掌控能力,试试是否可以把一条步行线路描述清楚,并且也希望读者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,不要受我给出的图片影响,读文字然后去想象自己喜欢的画面。

另外,这篇短短的游记写了蛮长的时间。因为每个地点我都会去网上查查相关的信息。一边完成文章,一边我也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内容。

比如三林楔形绿地范围内,曾经被叫做“三林塘垃圾滩”,因为从建国前,三林塘靠近黄浦江的芦苇荡就被当作垃圾填埋场,并且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。